初一語文課文風箏預習學案(2)
初一語文課文風箏預習學案
初中語文預習的要求和方法
課前預習是課堂學習的基礎是增強學生學習主動性,培養(yǎng)良好學習品質,提高自學能力的重要途徑。因此,在語文教學中除了在思想上引導學生認識預習的意義之外,在布置預習進要確定預習的范圍和重點,提出預習的要求,突出預習的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使學生在預習時有方向,有內容。從而引導學生自覺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自主控究。實現(xiàn)學生預習方式的轉變,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自覺學習的品質,逐步提高自學能力。
一、注音正音,掌握詞語。
生字、生詞是閱讀的障礙,也是應該掌握的語文知識。預習時要求學生利用課文注釋或工具書掌握生字生詞,重點弄清字音、字形、字義,要盡量地去理解它們在課文中的意思和作用。
二、通讀課文,整體把握。
這是預習課文的第一步驟,要求學生結合預習提示,再根據預習要求從頭到尾將課文讀一兩遍,對課文有個整體印象和感受,初步理解課文的大意和梗概,認識文體特點,形成整體印象。不同的文體有不同的預習要求,預習記敘文,要求在通讀中主要理解記 敘的時間、地點、人物以及事情的前因后果。或記敘了哪些片斷,描寫了哪些景物。預習說明文,則注意找出說明對象,看看從哪些方面介紹其特點,運用了什么說明方法。預習議論文,則找出議論的中心,主要從什么方面論述。這樣學生首先有目標,有重點去預習,對課文內容有粗略的整體印象。
三、結合內容,思考問題。
要求學生在預習中思考的問題主要是課文的預習提示突出的和課后的思考題,教師可根據課文需要布置一些有價值的預習題,也可啟發(fā)學生去思考閱讀中自己感興趣的問題。這樣有助于培養(yǎng)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養(yǎng)成善于思考的學習品質。如思考標題的含義,作者擬題的用意。又如找出開篇點題、結尾呼應、中間過渡的語句及作用等。
四、分析結構,劃分層次。
對文章結構層次分析是對課文內容的主動進一步認識,在通讀課文,掃清字詞障礙,結合問題思考的基礎上,再對課文結構作研究,分析課文寫了幾件事或講了幾個問題,是以什么順序或方式來安排內容、展開情節(jié)或闡述說明的,從而把它劃分為若干部分,并指導學生學會運用不同的符號去做點標記。
五、概括中心,分析寫法。
在理清線索脈絡內容的基礎上去概括基本內容,根據自己的認知經驗寫出思想內容,歸納中心對深入了解課文有很重要的作用。但中心的概括只要求學生能搞搞清楚主要內容,抒發(fā)某種情感即可。分析寫法不要求全面具體,可根據預習提示要求或教師布置的預習題進行,指導學生抓住寫法上最突出的、最有特點的方面來粗線條分析.
六、摘抄語句,積累運用。
課文中有不少的優(yōu)美語句,為了讓學生對語意、感情、積累、沉淀,以達到運用的目的,就要求學生把摘抄句句和課外練筆有機結合。如發(fā)現(xiàn)課文中有優(yōu)美詞句,或蘊含哲理的名句都摘抄下來,并根據自己的認識略作分析,也可根據優(yōu)美語句仿寫句子,更可根據原句描寫的角度和運用的手法去寫一段話。
七、聯(lián)系實際,拓展思維。
有時課文內容和現(xiàn)實生活有一定的時代、空間的距離,為了縮短這一距離,加深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拓展學生的思維。在有條件的情況下,指導學生通過實地觀察、體驗和搜集資料等方式,獲得一些與課文內容有關的經驗或感受。
以上所說的幾種語言預習的內容和要求,不一定在每課的預習中要求做到面面俱到,要根據不同類型的課文的學習要求適當安排和布置,并且有所側重,這樣使學生在預習中有內容范圍,帶著問題去研讀課文,不但培養(yǎng)學生自覺預習的良好習慣,而且能有效地提高學生自學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