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當運用措詞的藝術(3)
蘇格蘭的史蒂文森是作家中的作家,他是如何發(fā)展出使他得以聞名的那種迷人風格 的呢?很幸運,他親自把他的故事告訴了我們:
“每當我讀到特別令我感到愉快的一本書或一段文章時——這本書或文章很適當地 敘述了一件事,或提出了某種印象,它們之中含有一股顯而易見的力量,或是在風格上 表現出愉快的特征——我一定要立刻坐下來,要求自己把這些特點模仿下來,第一次不 會成功,于是再試一次,經常是連續(xù)多次不成功。至少,從這些失敗的嘗試里,我在文 章的韻味、和諧、各部分的協調與構造方面,獲得了一些練習的機會。
我以這種勤勉的方式模仿海斯利特、蘭姆、華茲華斯、布朗爵士、霍桑及蒙田。
不管喜歡與否,這就是我的方法。大詩人濟慈更是以這種方法學習,在文學上很少 有比濟慈更優(yōu)美的氣質了。
這種模仿方法最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找好學習模仿的對象,對于所無法完全模仿的一 些特點,就去試試并不怕失敗。
‘失敗是成功之母’確是一句古老而十分正確的格言。”
我們已舉出太多的成功人物及特殊的例子,這個秘訣已經完全公開。林肯在寫給一 位渴望成為名律師的年輕人的信上說:“成功的秘訣就是拿起書本,仔細閱讀及研究。 工作,工作,才是最重要的。”
你可以從斑尼特的《如何充分利用一天的二十四小時》開始,這本書和洗冷水浴一 樣具有刺激的效果。它將告訴你很多你最感興趣的事情,那就是你自己。它將向你顯示 你每天浪費了多少時間。這本書只有一百零三頁,你可以一周之內輕松地看完。
杰佛遜總統(tǒng)寫道:“我已經放棄閱報,改為閱讀古羅馬歷史學家泰西塔斯和古希臘 史學家修西底德的著作,我發(fā)現,我自己變得快樂多了。”如果你學習杰佛遜的作法, 把閱報的時間至少縮短一半,幾周之后,你將發(fā)現自己比以前更快樂、更聰明了,你難 道不愿意如此嘗試一個月,并把省下來的時間用來閱讀一本好書?你在等待電梯、巴士、 送餐、約會的時候,何不取出你隨身攜帶的那本書來看看呢,它們一定能增加及改進你 的詞匯。
如果你這樣作,將會得到什么報酬呢?逐漸地,不知不覺地,但必然地,你的詞藻 將會開始變得美麗而優(yōu)雅。慢慢地,你也就具有了你這些精神伙伴的榮耀、美麗及高貴 氣質,德國大文豪歌德說:“告訴我,你讀了些什么,我將要說出你是哪種人。”
馬克·吐溫如何培養(yǎng)出他對語言文字的靈巧而熟練的運用能力呢?他年輕時,曾搭 乘馬車從密蘇里州旅行到內華達州。旅程緩慢,且相當痛苦,馬克·吐溫隨身帶了一本 厚厚的《韋氏大辭典》。這本大辭典伴他翻越山道,橫渡荒涼的沙漠。他希望使自己成 為文字的主人,因而努力從事為達成這項目標而必須做的工作。
庇特和查特罕爵士都把辭典念過兩遍,每一頁、每一詞都讀了兩遍。白朗寧每天翻 閱辭典,從辭典里面獲得樂趣及啟示。替林肯寫傳記的尼可萊和海伊說,林肯常常“坐 在黃昏的陽光下翻閱辭典,直到他看不清楚字跡為止。”這些例子并不特殊,每一位杰 出的作家及演說家都有過相同的經驗。
威爾遜總統(tǒng)的英文造詣極高,他的一些作品必然在文學史上占一席之地。下面是他 親口說出的他學習運用文字的方法:
“我的父親絕對不準家中的任何人使用不正確的字句。任何一位小孩子說溜了嘴, 必須立即更正;任何生詞立即予以解釋;他并鼓勵我們每一個人把生詞應用在日常的談 話中,以便將它確實牢記下來。”
紐約的一位演說家,一向以句子結構嚴密、文辭簡潔美麗而受很高的評價。他在一 次談話中,披露了他選擇正確而有力文字的秘訣。每當他在談話或閱讀當中發(fā)現不熟悉 的單詞時,他立刻把它抄在備忘錄上,晚上就寢之前他要先翻翻辭典,弄清楚那個生詞 的意思。如果在白天沒有收集到任何生詞,他就閱讀一、兩頁費納德著的《同義詞、反 義詞及介系詞》,研究每一個詞的正確意義。一天一個新詞,這就是他的座右銘。在一 年當中,他至少可獲得三百六十五件額外的表達工具。這些新詞全都記在一個小筆記本 上,白天一有空閑就取出來復習它們的詞義,他發(fā)現,一個新詞在使用過三次之后,就 會成為他自己的詞匯。
試著準確說出你的意思,表達你思想中最微妙的部分。這是很不容易辦到的,即使 是有經驗的作家也不一定辦得到。美國著名的女作家芳妮·赫斯特曾說,她有時候把寫 好的句子一再改寫,難的要改寫到幾十次。有一次她特別計算了一下,發(fā)現她竟然把一 個句子改寫了一百零四次。另一位作家烏勒說,她有時會花一整個下午的時間,只是為 了從一個短篇小說中刪去一兩個句子。
美國政治家莫里斯曾這樣評說著名作家大衛(wèi)斯為了使作品精益求精,而如何潛心使 用詞句的:
“他小說中的每一個詞,都從他所能想到的有數的單詞中挑選出來,都必須是最能 經得起考驗的詞。他的每個詞、每個句子、每一段落,每一頁,甚至整篇小說,都是改 了一遍又一遍。他采用的是一種‘淘汰’原則。如果他希望描述一輛汽車轉彎駛入某院 大門,他首先要作冗長而詳細的敘述,任何細節(jié)都不放過。然后,他開始逐一刪減,在 經過如此的努力之后,呈現在讀者面前的就是那些簡潔而明了的情景。有了這個特點, 他的小說及愛情故事才會一直受到讀者的喜愛。”
大多數人都沒有這種時間和耐心去如此辛勤地尋找合用的字眼。我們之所以在此舉 出這些例子,是要向你顯示,成功的作家十分重視正確使用語言及措詞的重要性。這樣 做,能夠使學習演說的人們對語言及文字的運用更有興趣。當然,一個演說者不應該在 演說途中停頓下來,支支吾吾地尋找他要表達的意義的正確語言,不過,他應該每天練 習做最正確的表達,一直到這些語言能夠很自然地出現為止。
大文豪密爾頓在他的作品中共使用了八千個單詞,莎士比亞作品使用的詞匯有一萬 五千。一本標準辭典的詞匯有四十五萬單詞,但根據最普通的估計,一般人只要認識兩 千個詞,就足以運用自如了。一般人通常只懂得一些動詞以及把它們串連起來的連接詞, 再加上一些名詞和一些被經常使用的形容詞。他們在精神方面都比較懶散,或是太過于 專心于事業(yè),因此無暇學習,這是不行的。
慣用的言詞常能表現一個人的個性。比較容易流露個性的言詞有人稱語、借用語、 敬語、思考語、附會語等。
和初次見面的人說話,剛開始大家都介意面子,所以表現得很恭敬,等逐漸松馳下 來,則不僅是姿態(tài),連說話也會很隨便,甚至連人的本性都不自覺地出現了。有位先生 在主持招聘考試時,總是故意對前來應試的人采取非常隨便的態(tài)度,開始時應試者都規(guī) 規(guī)矩矩地應答著,但過了不久,他們用慣了的語言就會隨口而出,而這位先生則可以從 中了解應試者的品格。由此可見,慣用語言的確是了解人的一個珍貴的情報源。
任何地方都有地區(qū)性的方言,甚至連鬧區(qū)也有鬧區(qū)的方言,海邊也有海邊人的常用 語。因此,各人成長的環(huán)境不同,個人說話的言詞的習慣也不同。有一部電影描寫一個 身份原本卑賤的少女,為進入上流社會而接受嚴格的訓練,只要聽一個人說話,即可大 致推測出其身份,這是很有道理的。除了社會性、階層性或地理性的語言差距外,還有 因個人水平、氣質不同而形成的不同心理性用語。所以,語言本身即有表現自我的屬性, 當然也會在不知不覺中反映出各種曲折的深層心理。換句話說,不論你想把自己裝扮成 什么樣子,固有的語言往往難和這種外在的表現配合,經常會意外地從你的語言中顯露 出你的實像。因此,一個人無意識中表現出來的語言特征,往往能比他說話的內容更能 表現其人。
經常愛把“我”或“俺”掛在口上的人,多驕傲自負,自我表現欲強,容易走向專 橫霸道。
愛借用名言、格言的人,多半是權威主義者,是借助權威來提高個人說話的說服力。
人們經常都是用自己的語言在說話,但無意識中,很多人都喜歡借用別人所說的話 來表示自己的意見,這是一種自我擴大欲在起作用,表示還有更多的人和自己意見一致。 特別表現在借用名人的名言、格言方面,就更提高了自己說話的權威性。有時,只要是 名人、權威人士說的話,即使是很普通的一句話,就會顯得意義重大,別具光彩。這種 借名人的光,來提高個人說話權威性的作用。
請看看下面的一段對話。“唔,壽司最重要的是吃時要有嚼頭,你看,這塊的顏色 有多好!”
“不!不!你這么說顯得太膚淺了,紀貫之不是在他的《土佐日記》里說過嗎?做 壽司是保存魚的一種方法,所以,如果你只稱贊米的嚼勁,豈不是本末倒置了?”在很 小事情上都要引經據典,搬弄權威,在頻繁引用名人的只言片語中,深刻地流露了他對 權威的憧憬。
有些人喜歡在說話的時候搬用癖詞奧語,令聽者感到困擾。其中有些人是想借此表 現自己有學識,另外一些人則恰恰相反,是想用人們難懂的詞語作為保護自己心理弱點 的擋箭牌。正如在演講的時候,如果你講得簡單明了,聽眾往往會通過自己的思考提出 一些問題,要你當場解答,如果你講的內容并不復雜,卻堆砌很多深奧的字眼,讓聽眾 莫名其妙,這就等于給聽眾設置了提問題的障礙,達到了掩飾自己回避提問的目的。其 實,這剛好暴露了自己的自卑。
恰如其份的敬語是維系人際關系的重要角色,過度的恭維話反表現出戒心、嫉妒、 諷刺或敵意。
思考語是表現人們思考動態(tài)的言詞,在說話中一再使用“但是”、“然而”、“畢 竟”這類詞的人,容易控制聽眾。這些都是我們在改善詞藻的過程中應當加以注意的。
說話的技巧實在太重要了。語言就是力量。因此,追求講話的技巧,便成為開放的 社會的一個熱門課題。
要交際就要說話。任何人都期望自己成為“很會說話的人”,不希望自己因說話上 的缺陷造成人際關系的缺失。
A教授是個頗有名氣的作家,而且在學校中非常活躍,兼具文才與口才,他談鋒犀 利,語調鏗鏘,他演講的才能堪與節(jié)目主持人比美,因此,常被各校邀請去演講。
但是,他在某一院校的演講卻效果不佳。為什么會這樣呢?原來,該校多女生較多, 當A教授在該校對女學生演講時,竟然提到女學生讀的書,不外乎一些愛情小說、生活 雜志罷了,很難找到學術性的讀物。想想,這不等于說:“你們是一群沒用的東西嗎?” 演講的主要內容再好,但有了這種不得體的論斷,又如何引起女學生的好感呢?
可見,說話得體至關重要。
一位拳擊手,平日長于拳術,卻訥于語言,甚至因此而影響了他的知名度,有一次, 他參賽時膝蓋受傷,觀眾大失所望,對他的印象更加不佳了。當時他沒有拖延時間,立 即要求停止比賽。
他說:“膝蓋的傷還不致于到不能比賽的程度,但為了不影響觀眾看比賽的興致, 還是要求停賽為好。”在這之前,他并不是一個很得人緣的人,卻由于他對這件事的解 釋,使大家對他有了極佳的印象。他為了顧全大局面請求停賽的確是恰當的言辭,由此 而深深地感動了大家。
可見,說話技巧的另一方面還表現在打動人心上,這位拳擊手以叩人心扉的一句話 挽回了觀眾對自己的不良印象,真是一字千金,一鳴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