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系論文開題報告
經濟社會的不斷發(fā)展使得世界的音樂教育也在不斷地呈現出新的發(fā)展趨勢,各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相互融合也使音樂文化和音樂藝術得到不斷創(chuàng)新與發(fā)展。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音樂系論文,供大家參考。
音樂系論文范文一:音樂學院校園建設中的文化藝術特色
城市是商貿、消費、教育、服務的集聚體,在城市化進程中,對區(qū)域內公共文化服務、有償文化消費的需求分析,是城市合理構建與發(fā)展的基本保障之一。這就需要研討該城市一種“在地性的”公共文化體系的構建方式———有關她的過去、現在與未來,探討文化如何繼承并在此基礎上得到滋養(yǎng)與發(fā)展,并納入區(qū)域規(guī)劃。大規(guī)模的城市體,也意味著是高等院校的集聚之選。高等院校的建筑群落,作為大型公共建筑的同時也常常被作為文化性地標,她們在現代城市發(fā)展的多層次建構中,占據著比較重要的席位。浙江音樂學院作為典型的建設案例,無論從建筑設計,校園景觀營造,還是校園公共藝術與公共導視系統(tǒng)設計等各方面都體現出了文化藝術特色。該項目的理念與設計實施,尤其是其力求作為浙江文化地標的訴求,其對城市環(huán)境的創(chuàng)造性手法,都值得我們展開分析。
1地景構建———山居
在談到浙江音樂學院的建筑與規(guī)劃之前,我們先把規(guī)劃分為兩種類型。一類,就是在當今城市規(guī)劃建設中,多以“三橫三縱”“一圈一軸兩線”等為概念模式的規(guī)劃。在此我們將其命名為“藍圖式規(guī)劃”,即考慮各區(qū)域安排中,人群進行各項活動時的效率因素。在各區(qū)域的人群活動功能定位基礎上,配比空間、能源、交通……以上這些都重在考慮實用、高效、便捷。這類習以為常的規(guī)劃與思考模式,源于第二次工業(yè)革命時期的福特汽車工業(yè)流水線。即通過計算與分工,將各功能區(qū)域匹配在快速運轉的工業(yè)流水線上,它集中體現了生產方面的集約、高效。從此,直線縱橫的結構方式也就成為城市發(fā)展規(guī)劃的范本。功能主義生產方式類型的城市建設,使得在一般的城市區(qū)域內,建筑成行排列,環(huán)境成為穿插其間的附屬物。另一類,區(qū)別于“藍圖式規(guī)劃”的,則是更加強調歷史性積累的建設規(guī)劃。此類規(guī)劃的成型,從山、地、河流的地理條件約束開始,隨著人群傳統(tǒng)生產、生活的發(fā)展與變化,隨著時代的變遷,產生了與生活、風俗、歷史等更多相關內容相聯(lián)系的建設成果呈現。這類成果更為生活化,具有豐富的地域性和具備文化意蘊。我們在此稱其為“有機生成式規(guī)劃”。浙江音樂學院在規(guī)劃與建筑設計、建筑與環(huán)境設計方面,對前兩種分類作出了綜合性的考量與應答,在規(guī)劃設計中因地制宜地提出了地景的概念。即參照上述“有機生成式規(guī)劃”,在考慮功能安置的基礎上,追求表現方式,力圖產生有機的、勞作中的、一種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結合并充滿生命力的地景。所謂地景,自然景觀與建筑的融合可粗略的分為有機可生的地景概念和設計性的地景概念。有機的,又稱作勞作中的,是一種與自然環(huán)境相互結合,充滿生命力的地景,對應前述“有機生成式規(guī)劃”概念;而設計性的,是一種人為營造的,讓“自然”努力適應建筑的地景,也出于前述“藍圖式規(guī)劃”概念。雖然設計性的地景在初步成效上可能會更讓人耳目一新,但是無論從建筑還是環(huán)境的自身生長發(fā)展來看,有機的結合可能是更合理的選擇。自然融合形成的地景概念主要由兩個因素組成,即外部環(huán)境與建筑本身。而兩個因素融合構成的地景概念也因此主要體現在三方面:選址環(huán)境(包括對于環(huán)境的利用、保護、破壞情況),建筑本體(建筑形制與構成),以及兩方面考量的綜合處理,相互融合。因此對于音樂學院建筑的地景面貌分析就可以依據這樣的邏輯來進行。建設中的浙江音樂學院,建筑群有機地融入群山環(huán)抱的地形環(huán)境中。
(1)其外———山水環(huán)繞,因形就勢。音樂學院選址轉塘鎮(zhèn)象山,群山環(huán)抱,曲水蜿蜒,環(huán)境宜人。音樂學院落成的思路也緊扣“錢塘山水,富春山居”的地理意向,充分保留原有地貌形態(tài),在滿足功能的同時,保留更多原生態(tài)儲量。從基地原有的自然肌理上,梳理出“經絡”,依脈絡布局來“生發(fā)”建筑,既不會破壞原本的自然環(huán)境,也讓在自然中的音樂學院有著更旺盛的生命力,這一點無論對于學校還是音樂、藝術這樣的概念來說都無疑是十分寶貴的。
(2)其本———庭院錯落,面貌紛呈。由環(huán)繞的道路與水系,串起每一處聚落式庭院建筑。建筑依各教學院系的專業(yè)取向各呈面貌,大型教學建筑中,穿插廊道、亭榭,從而造就出層次豐富、多彩紛呈的藝術氣息。建筑的材料與取色盡量貼近中性色彩或原色,減少了工業(yè)與人工的冰冷感,使得建筑面貌更加原生態(tài),更好地與環(huán)境有機結合在一起。
(3)其間———有機地景,相輔相生。造校園不止在造屋,更重在造境。將景觀按公園、庭院理出層級關系,從草坪林帶、果林到院落園景與花池矮垛;從開放包容的戶外逐漸到隱秘獨享的中院;從疏朗大氣的共享性到寧靜親切的相屬感,既可眺望期盼,也宜于凝神思索。這樣的環(huán)境與造景,使得在環(huán)境中的人,產生不同的情境體驗,浙江音樂學院夜景,兩個建筑單體與地景相輔相生。
2公共層級———音院
公共性建筑的另一大要點在于“公共性”。簡單的三個字,卻是指人與人交流活動的不簡單。人的成分越復雜,交流越多樣,越需要這個公共場所中可能涵蓋更為豐富的公共層級。而公共層級越豐富,建筑所要承擔的功能性職責就越復雜。在設計環(huán)節(jié)中理清這些層級,可讓空間在公共性的建立上產生更多的積極作用。
2.1校園公共層級的分析
校園無論從物質還是從人的角度,都存在著大量的不同環(huán)節(jié)的公共性問題。如何來為復雜的校園中的公共關系進行層級劃分呢?公共層級的劃分依據是明顯的人群關系,校園中的關系是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教師與教師。大學校園不僅包括教學活動,還有一大塊是學生及部分教職工的食宿生活,因而在校園內部環(huán)境里還有后勤、醫(yī)療、管理、服務等人群,增加了人群關系的交集選項。但無論如何復雜、如何細分,它們都是在校園環(huán)境內部,即小環(huán)境內的面對面的一種日常生活層級的公共活動,即校園層級的公共性。對比日常的、內部的層級,則是對外的、校園與社會之間發(fā)生的城市事件,即社會層級的公共性。這樣的人群交流會更加多樣,如學生家長的參與、學生校際間同學朋友的活動,校園招聘活動,各類社會實踐或者公益活動,甚至是學校的教學成果(尤其是音樂學院獨特的教學內容,諸如音樂會、各類戲劇類表演、藝術展示交流等)對社會的展演等。這種社會性層級的活動就不再是校園內部的了,而是面向城市,甚至面向全國的、跨國的、國際性的,處在無限放大的公共空間中,它們甚至是很抽象的互動交流,早已脫離了面對面而具有的影響。基于從校園層級與社會層級兩個大樣,開始一系列對于校園公共層級的梳理,接下來對于每一層級的公共性活動在音樂學院這個實踐環(huán)境中的具體體現及應對措施,就可以有一個相對具體的分析與說明。
2.2音樂學院校園公共層級問題的應對
依據上文分析的公共層級分類,首先來看日常層面。南區(qū)學生公寓周邊對應學生服務的生活區(qū)廣場街道設計,提供了解決學生日常生活的必需品超市和活動空間。藝術工程學院與文化管理學院、人文學院相連設計,建筑各體量間的夾角空場也為非表演藝術的師生提供了休憩、活動的主題性場所。北區(qū)戲劇學院與舞蹈學院共享的活力中心,為表演類學生提供了晨練、小型表演活動的場所。中心廣場和景觀湖則為音樂學院的學生提供了交流和情景相融的極佳練習場地。然后,從社會層級來看,學院作為音樂教育場所的特例,舞臺表演、露天表演以及媒體宣傳等多方內容的要求被植入設計的諸多環(huán)節(jié),使開放性和自由交流均得以展現。南北兩個主入口,即北入口七玄匯音廣場和南入口水樂禮泉廣場,是帶有音樂特點的大型公共空間,作為浙江音樂學院的外形形象與入口形象。入口,是外來者第一眼的感受,也是離開者最后的印象。它意味著頻繁往來者最熟悉之形,是精神家園所在。前來了解學院的社會各界人士、學生、家長,參加每年藝術招生考試的考生,音樂學院的畢業(yè)生典禮,或許都會將這里作為合影留念的地方。南區(qū)的下沉式體育廣場,一方面承擔著在校生日常的田徑、足球等體育運動,年度運動會等大型競賽活動;另一方面,下沉式的看臺,結合體育館為背景的主臺設計,使其成為能夠接納社會大型公共活動(如西湖音樂節(jié)等)的可能場所。北區(qū)山音劇場是音樂學院面向社會服務的音樂廳、劇場和影劇院所在的位置。這里必將成為未來社會活動及校園活動交集豐富的場所。中心歡躍音階廣場是音樂學院獨有的公共廣場空間。音樂與表演專業(yè)在民間有著在露天公共場所表演的傳統(tǒng),藝術成就了場所的文化性與公共性,歡躍音階廣場則為藝術形式的傳統(tǒng)在場所上給予條件。整個園區(qū)規(guī)劃中,各個分院在一樓獨立設置文化展館:音樂學院、戲劇學院、舞蹈學院、藝術工程學院、文化管理學院與人文學院各具特色的展館,展現了各自藝術學科領域的歷史脈絡與文化,并從整體上相互聯(lián)系,構建起浙江音樂學院這所“音樂的博物館”。
3靈活開放———多義空間
如果從領域上來看,前述兩個問題———建筑與景觀和公共性層級劃分———前者是純建筑學的問題,后者則是任何學科都可參與、都不得不參與的共同性問題。如果前者還可以通過與自然科學相結合的方式利用設計進行基本的解決完成,后一個共通的問題卻是設計需要克服局限來努力籌劃的。如前所述,公共性層級的劃分是依據人與人活動來進行的,是人的問題,而前期這個問題的最終成果,也是參與到其中去的人。設計作為一個直接與物質環(huán)境相聯(lián)系的存在,前期只能對解決問題提出一個假設、條件、可能性,這卻恰恰是現當代設計的一個不可放棄的任務。當設計從藝術中分離出來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開始,它的身份就不再是一種單純的技藝、工具,而是擁有了自身的思考和靈魂?,F代設計的指向性并不是直接解決問題本身,而是提供一些可能性,即在功能性設計目的中添加可能性。這里提到的“功能”不是狹義功能主義概念中的那個同音詞。在建筑設計,尤其是公共性建筑設計中,單個場地符合單個功能條件是低級的、機械的、落后的功能主義;而多義空間,才是現代設計理念中的核心概念??臻g在新一代的設計師手中擁有了多元性、混合性、復雜性和更多的可能性的特點。建筑物是死的,但是其所承載的功能與職責這些牽扯到人的內容卻是活的,僵硬地劃定區(qū)域單一職能的設計思路在面臨開放社會的開放性時顯然落伍。因而在新空間定義下,對于空間的多重利用以及對場地的重新詮釋也是音樂學院建筑與規(guī)劃的閃光點。例如:中間區(qū)域林蔭休閑花園中的音谷云廊,結合鐘樓的設計,為學生提供了遮風避雨的休閑空間。云廊南北兼顧的均好位置,也將成為未來公共信息發(fā)布的中心位置。它可以承擔新生報到、學生會納新、校園招聘會等活動并作為其內容信息平臺。北區(qū)戲劇舞蹈樓之間的古臺新韻,是將老戲臺在此復建。既活態(tài)地保護了非物質文化遺產,也為學生與社會表演團隊交流實踐提供了平臺。學生是最富有不確定性的人群,打破死板的框架,撕掉固定的封條,層出不窮的創(chuàng)意與對舊有事物的全新定義本就是藝術類學生的擅長,更是藝術教育所期待他們去做的事情。功能靈活多變的校園與建筑設計尋此線索,為學生們的創(chuàng)、思提供了鋪墊。
4結語
當代的社會是一個分工日益細化的社會,卻又是一個在人們潛意識里不斷雜糅的社會。設計更是呈現出更多其歷史上不曾出現的復雜面貌:多樣性,深刻性,等。對于處在當今時代定義概念下的設計環(huán)境,公共建筑設計尤其是有著一定特殊地位和傳統(tǒng)的校園,在其設計環(huán)節(jié)將要面臨的不再是“符合一般規(guī)格的宿舍大小是多少我就來做多少”或者“每個校園的體育場都是按照這個標準來的我也來”這樣按部就班的任務了,沒有標準是現今設計的語境。如何針對與學校傳統(tǒng)以及學校自身教學內容的特性與校園環(huán)境的個性化特征,將空間活用、功能提升,并在此基礎上提供更豐富更具內涵與意韻的選擇,成為校園設計區(qū)別以往的著力點。音樂學院在建筑設計一個院校的同時,注重對于散點式成長地域中一個文化單元建設的籌劃,對于一個藝術院校獨特的建筑設計形式的探索,以及文化點之間文化與地域之間互生的探尋。我們對于浙江音樂學院校園設計的文化藝術特色的分析研究,應該不僅僅是一個關于成果的展示,更是希望能夠在藝術性校園建設、文化單元構建及文化區(qū)域的影響方面,提供一個更新、更有益的案例參考。
音樂系論文范文二:小學音樂學生評價的新區(qū)研究
一、評價要及時有效
一堂課中,每一個學生在每一時段中的表現都是各不相同的。教師要善于捕捉學生的思想、言行,放大學生的優(yōu)點。要避免固定的時間、模式,抓住合適的機會,隨機而行,做出正確的判斷,及時給予學生科學、公正的評價,更好地體現評價的現實意義。一位教師在執(zhí)教歌曲《母雞叫咯咯》時,針對第三句歌詞“脖子伸伸,兩翼撲撲,向人報喜添快樂”中生字較多,節(jié)奏緊密的難點,多次進行了范讀,在反復跟讀的過程中,有個調皮的學生開始模仿母雞下蛋的動作,可愛而滑稽,周圍的同學都不禁邊念邊笑。教師及時地發(fā)現了這些,她并沒有嚴厲斥責,而是當眾和藹地表揚了這個學生,稱贊他把歌詞理解的很完整。男孩子頓覺臉紅,認識到擾亂紀律的錯誤。老師接著夸獎他模仿母雞下蛋的動作惟妙惟肖,并且和歌詞非常吻合。在該生的帶領下,全班的“母雞”和著琴聲,一邊“下蛋”,一邊熟練地演唱著這一樂句,解決歌詞的難點自然是水到渠成的事了。
二、評價的語言要適度,態(tài)度要親切
我們在日常的講述中可以是滿腹經綸,滔滔不絕,在課堂教學中,評價學生的表現時,卻常常是詞句陳舊,簡單劃一。記得在二年級的一堂音樂課上,我安排了綜合性的表演課,學生們自由選擇表演的方式,有的是獨唱,有的是小組表演,還有的邀請老師一起表演。在每一個或每一組學生表演結束的時候,我都給予相應的評價,“演唱的很熟練”、“有進步了”、“表情很好”等等,幾輪下來,不乏重復出現的字眼。低段的學生大多有較強的表現欲,在熱烈、活躍、和諧的課堂氣氛中,我感受到了教學的“成功”。下課時,兩個男孩的議論如一記警鐘敲響了自己。討論的主題大概是關于老師表揚的話語,他們對于老師在音樂課上反復出現的上述話語感到很納悶,覺得在老師的眼里,所有的同學的表現都是一致的,有相同的優(yōu)點,有一樣的缺點。學生們純真的話語讓我真切的體會到評價的語言不能是一成不變的,或是換湯不換藥的套話。針對這一現象,在其中的一個45人的教學班上,我組織了一次關于評價語言的簡單調查活動,即讓學生在教師例舉的評價語言中選擇自己喜歡的一種或幾種,并請他們寫上最想聽到老師評價自己的語句。盡管這只是一個簡易的調查,但通過這次活動,我發(fā)現,平時比較膽小,怯于回答問題的學生,喜歡聽到老師肯定和鼓勵的話語;課堂中善于表現,有音樂愛好的學生希望聽到老師的指點、建議;遇上答錯、心存尷尬的學生期待老師耐心而委婉的引導,等等。因此,教師的語言應是豐富多變、絢麗多彩的,在考慮學生心理特點的同時,更要注意語氣的抑揚頓挫,用心去感應學生,讓他們聆聽音樂般的,在教師的鼓勵中,自信而快樂的走向成功。
三、評價要關注個體,顧及全體
十個手指長短不一,世上沒有絕對相同的事物。在教學中,我們的教育對象同樣在智力發(fā)展,性格特征等方面也是參差不齊,存在著很大的差異。因此在評價中要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有針對性的評價。有人說,好的教師應該是運用評價的專家。的確如此,一位優(yōu)秀教師在教學中的一個片段,讓我記憶猶新,從中受到很大的啟發(fā)?!堕W爍的小星》是新教材第一冊中的一首歌曲,詞曲簡單易學,尤其是第一段,歌詞形象貼切,由于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經聆聽過此曲,教師在有感情的范唱后,大部分學生就開始躍躍欲試,“我會”“我來”的聲音此起彼伏,課堂里熱鬧非凡。教師在反復鞏固幾次后,建議同桌合作,自由創(chuàng)編動作,并引導同伴之間的評價。大多數同學熟練地掌握了歌曲,表演的淋漓盡致,得到了同伴們的好評;其中也有個別學生,因為思維比較慢,演唱時疙疙瘩瘩,拘謹的不敢抬頭,觀眾們紛紛舉手說表情不好、唱的不流利等等。而教師似乎早已心中有數,建議同桌或前后桌互相幫忙,把各自的創(chuàng)編表演的更精彩。對于主動幫助別人的學生她更是加以表揚,一顆星星、一朵小花,盡管都是極小的禮物,卻都讓學生看到了自己的價值,也養(yǎng)成了互幫互助的好品質。新《標準》中明確指出“義務教育階段音樂課的任務,不是為了培養(yǎng)音樂的專門人才。而應面向全體學生,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潛能得到開發(fā)并使他們從中受益。”音樂學科,作為一門藝術學科,學生天生的素質很重要,有的學生唱歌很好,卻不會跳舞;有的學生表演很棒,卻不樂于創(chuàng)編;甚至有的學生不喜歡上用課,覺得學習音樂索然無味……因此對不同學生提出不同的要求是科學評價的關鍵。
四、評價的方式要多樣化,具有吸引力
教師要從各個學段學生不同的心理、年齡特點出發(fā),采用多樣化的評價方式,激勵學生學習音樂。如低段學生好奇心、求知欲強,好模仿、喜歡新鮮事物。教師富有新意的評價方法相磁石般地吸引著他們,“你追我趕”、“誰的果子多”等融合了小競賽的評價方式,極大程度地促進了他們學習音樂的興趣。但低段學生往往也缺乏學習熱情的持久性,部分老師對癥下藥,如把表演節(jié)目、演唱歌曲、當一次小老師等等機會賦予獎勵的意義,并根據學生的實際特點,在評價的內容、版面設計上,力求圖文并茂、新穎趣味,富有創(chuàng)新性和激勵性。有的還設計了讓學生自己動手,用喜歡的顏色或圖形給自己和他人的進步,添上標記,用特殊的方式評價自己或他人,很受學生的贊同和歡迎。
總之,總之,現代的音樂教學評價要體現全面推進素質教育的精神,體現服務于學生,服務于教學。應關注學生的興趣、愛好,關注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評價方式要多元化,評價方法要多樣化,核心是關注結果,更關注過程,以有效促進學生的進步和發(fā)展。
音樂系論文開題報告相關文章:
音樂系論文開題報告





上一篇:音樂系畢業(yè)論文開題報告
下一篇:音樂學畢業(yè)論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