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码天堂亚洲内射精品课堂_日韩AV电影在线观看不卡_日韩精品人妻系列无码AV小草_亚洲极限拳头交异物交极端_中文亚洲无线码49vv

學習啦 > 論文大全 > 其它論文范文 > 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政治參與研究論文

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政治參與研究論文

時間: 謝樺657 分享

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政治參與研究論文

  20世紀90年代以來,隨著計算機科學技術的發(fā)展和應用,人類步入了網絡時代,網絡政治學作為一門新興的學科逐漸發(fā)展起來,網絡政治參與也成為網絡政治學研究的重要內容之一。在我國,隨著互聯(lián)網的蓬勃發(fā)展和網絡信息化速度的加快,互聯(lián)網已成為我國公民民意表達和利益溝通的重要場域,網絡對現實政治的滲透和影響也越來越深刻。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精心準備的: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政治參與研究相關論文。內容僅供參考,歡迎閱讀!

  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政治參與研究全文如下:

  摘 要:網絡民主是非正式的政治參與。隨著網絡民主對民主政治的推進,兩會開始運用網絡與民眾互動,“網上兩會”應運而生并成為中國獨有的網絡民主實踐形式。網絡民主不同于傳統(tǒng)意義上的直接民主,當前存在著許多理論和實踐的難題。“網上兩會”不是投票選舉、提案和民主決策,民眾通過網絡監(jiān)督政府行為,試圖對政府決策形成一種導向。

  在現代政治學理論中,無論民主政治采取何種形式,關鍵都在于政治參與[1]。十余年來,中國網絡民主的發(fā)展推動了“網上兩會”的產生。從2002年開始,兩會開始運用網絡媒體與大眾互動。2009年開始,“網上兩會”真正以常規(guī)模式在人民網開展。“網上兩會”是中國獨有的一種網絡民主的形式。本文整合2009年~2013年人民網公布的“網上兩會”相關數據,研究網絡民主的運行機制,關注民意結果。在此基礎上,分析當前中國網絡民主的理論難題,探討網絡民主實踐中民眾政治參與的限度。

  一、網絡民主的理論基礎與理論難題

  “網絡民主”(Cyber Democracy/ Digital Democracy/ Electronic Democracy)是公民借助網絡技術,通過網絡公共領域加強和鞏固民主的過程①。20世紀90年代,網絡民主發(fā)端于西方發(fā)達國家,且自發(fā)端起就一直關注代議制民主中的問題②。當前,網絡民主成為推動政治民主的一種趨勢,但不能直接套用西方“網絡民主”這一套理論來解釋中國的現實。

  長久以來,中國關于全民政治意識的調查是一個禁區(qū)。隨著“網上兩會”調查的普及,參與人數擴大,話題逐漸開放,這是網絡民主發(fā)展的必然結果。而當主流言論討論“網上兩會”推進民主進程的重大意義時,我們必須厘清一個理論前提:這是不是一種新的民主模式?通過網絡媒體推動政治民主的空間有多大?

  (一)網絡民主是一種形式上的“直接民主”

  有西方學者研究認為網絡民主是直接民主的可能路徑[2](p.112)。網絡民主給現代社會帶來了從代議制民主向直接參與式民主發(fā)展的新動向,既保留了近代民主精神,又擴大了民眾的政治參與度[3](p.34)。網絡民主必須以代議制民主作為主體制度運行框架,同時對代議制度進行修正和完善。網絡民主強調更廣泛、更廣義的直接參與和“直接民主”,以達到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的平衡。通常情況下,民意表達、采集與整合以及民主協(xié)商的功能本應由人大、政協(xié)這些代議機構來履行,網民通過“網上兩會”參政議政、提出批評建議也是直接民主的一種形式。憲法對選舉中的直接民主有詳細規(guī)定。我國憲法第二條確認,“國家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除通過人大行使權力外,還可以“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公民通過網絡渠道參與政治事務正是公民管理國家事務的重要“途徑與形式”;憲法第四十一條提出,“中華人民共和國公民對于任何國家機關和國家工作人員,有提出批評和建議的權利”,公民對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的活動依法享有“提出批評、建議、申訴、控告和檢舉”的權利。這些是公民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是直接民主的重要體現。這體現出現代社會直接民主的態(tài)勢:不僅要體現在國家基層權力組織的選舉中,更應當通過廣泛的社會自治、政治參與來實現人民對國家政治事務、經濟事務、文化事務和其他社會公共事務的民主管理、民主監(jiān)督。

  (二)網絡民主是非正式的政治參與

  參與公共事務的權利是一般性憲法權利,公民有權直接或通過他們的代表參加或影響公共行政、立法、管理等事務。網絡政治參與是相對于傳統(tǒng)政治參與而言的,傳統(tǒng)政治參與主要包括政治選舉、政治結社、政治接觸等。現代政治學意義上的政治參與是公民個人旨在影響政府決策的活動[4](p.188),網絡民主是非正式的政治參與③,網絡政治參與是社會意義上的而不是制度層面上的。網民通過網絡討論公共事務,形成公眾輿論和壓力來影響決策,但始終不是政治決策,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民主過程。

  中國的網絡民主就是網絡政治參與。網絡是一種平臺、一種形式,并不是一種新的民主模式。網絡民主并不是獨立存在的,是代議制民主向直接民主的一種趨勢,是對現有民主模式的補充和完善。

  (三)網絡民主背景下“網上兩會”的興起

  網絡作為一種“自媒體”和“超媒體”,激活了民眾的政治參與熱情。2008年,任天陽在《論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可能性》一文中總結了網絡民主在中國網站的九種實踐形式④,其中提到的兩會問、代表委員在線訪談等形式都是“網上兩會”的雛形。“網上兩會”主要是新聞媒體中的用語。2009年“網上兩會”開始以一種常態(tài)化的形式運作并產生影響,并且每年兩會期間都會公布通過網絡調查得出的相關數據,至今已實施五年。“網上兩會”是通過固定的兩會官方網絡平臺,大眾直接表達政治態(tài)度、發(fā)表意見建議,代表委員直接溝通大眾的各種方式的總稱。傳統(tǒng)報刊、電視媒體對兩會的報道是關于會議一對多的、自上而下的信息傳達,而網絡媒體則推動了一種多對多、集散式的民眾對兩會的直接反應。“網上兩會”首先包含了網絡媒體對會議的全程報道,這與傳統(tǒng)的電視傳媒、紙媒報道兩會的方式基本相同,但“網上兩會”突破了行政地域、行政級別的限制,網民通過兩會官方網絡平臺,在已設定好的程序規(guī)則中自發(fā)形成各種意見,對政府形成一種民意導向,這種力量是傳統(tǒng)媒體無法比擬的。

  (四)網絡民主的理論難題:虛擬主體與公民主體的悖論

  表達自由作為一種政治權利,與“人之為人”的身份緊密相連。人大、政協(xié)的參與者以公民身份為基礎,行使“人民當家做主”的民主權利。這是一個客觀的、真實存在的人:具有完全行為能力、責任能力;能夠獨立思考,自主表達;具有政治意識,可以參與選舉,參與國家事務。因此,這個“人”是具有獨立法律地位的。   通過網絡行使表達權是以“虛擬身份”進行的。虛擬的網絡空間為人們提供一種便捷接觸信息、自由發(fā)表言說的路徑,不分地位、身份、階層[5]。“虛擬主體”、“虛擬人格”最初是民商事交易中的一種民事主體概念,我國現行法律并未認定網絡虛擬主體為法律主體。“網上兩會”中網民投票和發(fā)表意見,都是以“虛擬主體”(即一個IP或一個網名所代表的一個主體)的身份進行的。這就產生了一個非常復雜的問題:“網上兩會”中進行投票、建言的“虛擬主體”,并不是嚴格意義上的公民主體,沒有獨立的法律地位。參與主體的性質,決定了網絡民主在程序上與直接民主不同。

  此外,參與主體的虛擬性是否意味著責任主體虛位?中國網絡社會具有特殊性,即上網實名制。虛擬主體的責任問題,可以通過將虛擬主體與現實中的表達人相對應,中國的上網實名制使得這成為一種可能。網友表達出來的內容是通過現實中人的思想完成表達過程的,而不是由“虛擬人格”直接產生的。在這種程序設置中,一個人可能發(fā)出多個評論或反復進行投票,也可能存在多人使用同一個IP發(fā)表評論或投票,而網絡實名制使得每個評論、留言都可以追蹤到現實中的發(fā)表人。基于對他人權利和名譽、國家安全、公共秩序、公共衛(wèi)生和公共道德的保護,這種表達也會受到必要的限制。如果有違反國家安全或公共利益的言論,版主可以刪除甚至可通過追蹤使實際發(fā)表人承擔責任。這種限制可以避免非理性的網絡暴力,但同時為表達自由、網民政治參與設置了諸多限制。

  盡管網絡民主中參與者主體人格缺失,但其言論的網絡準入幾乎無阻礙。由于網絡的隱蔽性和虛擬性可能容易引起非理性的參與[6],非理性、混亂和無序的狀態(tài)是現代社會多數學者所警惕的。深層次的問題還在于,雖然公眾政治參與的訴求在網絡議政的過程中不斷釋放,但現實往往不能使之得到相同程度的制度化滿足,這是現代政治社會中代議民主面臨的困境。公眾參與訴求與現實政治沖突,使得網絡政治與現實政治本身存在著巨大的張力。社會組織的自由博弈、獨立媒體的自由報道等客觀存在,可以承接和緩解這一對張力。因此,網絡政治參與并不是必須以削減言論自由為代價。

  二、網絡政治參與的有效性――基于程序設計的分析

  政治參與有效性是指公民旨在試圖影響政府決策,對政治系統(tǒng)產生實質影響,包括政府回應、行動和決策等[7](p.5)。政治信息傳播者在向受眾輸送政治信息的同時,也在接收受眾的反饋。當前學術界研究“網絡民主”有個疑問一直沒有明晰的答案: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前景究竟會怎么樣。網絡民主有可能推動民主選舉與民主表決嗎?西方學者曾總結過網絡民主的功能,包括網絡投票、網絡選舉、網絡政治廣告以及網絡政治參與等⑤。當前中國網絡民主的實現方式主要以新聞跟帖、網絡論壇、博客(個人空間)為載體,涉及諸如民生求助、司法舉報、投訴維權、建言獻策、政府管理等問題。這些多是對網絡政治參與形式上的改進,似乎少有觸及網絡政治參與有效性的問題。“網上兩會”何以行使民主權利?如何保障網絡政治參與的有效性?這就需要考察這種網絡民主程序的運行模式。

  (一)網絡調查投票:所謂的“投票”不是民主選舉、民主表決

  西方政治學者對網絡民主寄予厚望,他們希望通過網絡技術可以實現全民投票,認為這在技術上是可行的,可以極大地提高效率,減少選舉資金的投入[8]。2002年,兩會開始采用網絡作為新媒體與大眾互動,人民網啟動了兩會的網上調查,之后《人民日報》公布“老百姓十大關注”⑥,稱“本報與人民網開展網上調查,數千名網友選出了他們最為關注的10個問題”⑦?,F在看來,當時的“數千名網友”似乎并不能代表某種力量和趨勢。直到2009年,人民網與《人民日報》發(fā)起題為“2009年兩會調查:最受網友關注的20大話題”的網絡調查,調查分為20大類,每一大類下設4至11“分調查”選項,這一年首次公布網民投票數⑧。2013年,待投票的選項整合為17類。從此,每年兩會之前開始這種兩會網絡調查并公布相關數據。

  中國民眾通常理解以投票形式行使的政治權利是投票選舉人大代表。人大選舉的方式又分為直接民主和間接民主。我國憲法第九十七條規(guī)定:直接民主主要用于縣級以下政權組織的選舉,“縣、不設區(qū)的市、市轄區(qū)、鄉(xiāng)、民族鄉(xiāng)、鎮(zhèn)的人民代表大會代表由選民直接選舉”。1979年的《選舉法》和《地方組織法》把直接選舉由基層擴大到縣一級,這奠定了我國選舉制度中直接民主的格局:在縣級和縣級以下政權組織中,以及城市居民委員會、農村村民委員會中實行直接民主選舉。直接選舉是民主政治的重要組成部分,但不是民主的全部內涵,選舉僅僅是民主所必須達到的底線[9](p.102)。

  兩會的代表委員可以通過投票表決相關事宜,包括政府工作報告、預算決算案等。“網上兩會”也開始運用投票的形式吸引公眾參與,但網絡調查中的投票事項與代表委員參與的投票決策事項是不同的。

  當下網絡民主有可能推動民主選舉與民主表決嗎?這種以投票形式進行的網絡調查并不是以投票方式進行的民主選舉,并且考察這種網絡投票機制的程序設置,對選項點擊投票之后便可直接提交,不需要身份驗證,最后將票數最多的前十類問題作為“社會十大熱點問題”進行公布。因此,這不是真正意義的民主選舉、民主投票。網民通過“網上兩會”調查進行的投票,是全然不同于代表委員在兩會中以投票形式行使的民主表決的過程,而是進行一種非正式的民眾政治參與活動。2008年美國選舉被稱為從“廣播總統(tǒng)”、“電視總統(tǒng)”到“互聯(lián)網總統(tǒng)”,網絡發(fā)揮了重要的作用[10]。但網絡的作用始終在于溝通民眾,并不是通過網絡進行選舉,不能等同于選舉和表決中的民主過程。

  (二)網絡意見征集:與決策機制無直接關聯(lián)

  與投票形式相比,這種意見征集形式的話題更加開放。2002年新華網開辦“兩會建言”欄目,這開啟了網上參政議政的先例。2006年兩會前夕,CCTV推出“我有問題問”活動,這是以電視媒體聯(lián)合新華網、搜狐網、新浪網等網絡平臺推廣的網民意見征集活動。在當年兩會期間的“記者招待會”環(huán)節(jié),對部分網友的建議做出回應。2007年CCTV成立“網民大會堂”,其中設置“網民議會”板塊網友留言。2011人民網強國社區(qū)策劃“我有問題問”。2009年3月,中新社、人民網第一次提出了“E兩會”的概念,分為“網友建議專區(qū)”、“代表回復專區(qū)”、“報告評議專區(qū)”三個板塊,作為溝通網民與代表委員的官方平臺⑨。   當前中國互聯(lián)網論壇對于網民通過發(fā)帖、討論等形式進行網絡議政沒有討論內容的限制和嚴格的審查批準程序,政府以及網絡主管部門往往通過事后的網絡監(jiān)管進行干預和管理。網站本身也可以進行網絡管理,通過置頂等方式將論題集中在某些范圍??疾炀W絡意見征集的程序設置:人民網的“網友提案專區(qū)”中,網民需要留下“姓名”和留言內容(不需填寫真實姓名),以此產生的意見加上IP、ID即刻顯示出來,且最近的網友建議都會滾動顯示;新華網“我有問題問”的活動也是類似的網民意見征集活動,同樣以網名和留言內容提交并即時顯示。當前網絡民主的形式有官員開微博、政府網絡公示等活動,但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滿足社會公眾知情權的層面。民眾網絡政治參與和政府決策之間并沒有一個直接、有效的聯(lián)通和反應機制。

  (三)“E提案”:作為人大、政協(xié)提案的參考

  “網上兩會”中的“E提案”引起了較大的社會反響。2010年,“E兩會”公布了多項“E提案”。2011年全國政協(xié)會議提案征集函中增加了由人民網產生的《“E提案”選編》,這是全國政協(xié)提案委首次面向網絡征集提案與建議。2012年,全國政協(xié)提案委編撰的《全國政協(xié)提案線索》收錄了“E政廣場”134篇網友建議⑩。媒體報道“E提案”常常將其功能與提案等同,但筆者認為“E提案”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提案,它僅是人大、政協(xié)議案和提案的參考。

  從“E提案”的產生過程看,網民在網絡論壇上發(fā)起的帖子,包括對政治、經濟、民生、教育等問題的意見。通過“E政廣場”的“建言紙”提建議,須留下建議主題、建議類別、政治面貌、建議內容,經過網絡編輯的歸類和遞交,在此基礎上有可能形成“E提案”。網絡編輯歸類之后,將“E提案”編號,然后在網頁上發(fā)布(參見圖1)。同時,由部分負責人或專家學者對“E提案”進行回復,沒有規(guī)定相關部門必須進行一對一的回復。

  圖1 “E提案”流程

  網絡用戶的特性使得網絡民主與傳統(tǒng)意義上的“民主”在制度設計、參與群體、民意結果等方面有所不同。盡管“網上兩會”一部分可以從民主和政治參與的制度中去理解,但當前網絡民主實踐面臨著理論難題,并且就網絡民主的有效性而言,其力量是不足以推動民主選舉的。至于“網上兩會”如何從程序上、機制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應是下一步討論的問題。

  三、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民意結果:民主法制建設與民生發(fā)展

  正是不同的制度設計和運行規(guī)則、不同的參與群體,使得通過網絡民主與直接民主的民意結果不一致。前幾年就有人意識到,通過兩種不同平臺產生的結果是不同的,其中還有人質疑“E提案”與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是否應當一致。比如,有人總結“E提案”往往與社會熱點吻合。同時,也有評論質疑兩會調查的效用問題,委員代表們最終提案、議案的指向與民意調查的熱點問題有相當大的差異○11。由于之前討論的程序設計不同,這樣就可能產生如下問題:一個本來屬于區(qū)域性的問題,因為該地區(qū)網民參與“網上兩會”的積極性比較高,表達的結果可能使其成為全國反映的熱點問題;一個社會爭議問題,本來不是經濟、政治、民生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僅僅因為具有爭議性和獵奇性而成為熱點問題。比如,2011年人民網“網民議事廳”公布的十大最熱門的話題中,“同志”婚姻合法化(司法改革決議類)以1323427票位列第一。

  從投票的民意結果來看,民主政治建設、民生發(fā)展永遠都是熱點問題(參見表1)。

  在每一年20大類的投票調查選項中,都有4至5項有關“民主法制”的內容,只是側重點稍有不同。2013年,投票選項整合為17大類。每一年網絡調查后,都會通過各大紙媒以及電視媒體公布出“十大熱點問題”,而排在十位以后的內容則少有提及。2009年、2010年的二十個預設選項中沒有純“民主”問題,2011年是民主監(jiān)督(第九位)、民主法制建設,2012年是基層民主、社會管理,幾乎都在“十大熱點關注”之外。2013年“法治中國”關注的熱度提升,“法治中國”涵蓋了民主、法制等多層面,從分調查的選項和網民關注的熱點來看,依法治國的阻礙、官員與法律權威的關系等問題凸顯出來○12。可見,“法治中國”的提出,根植于社會大眾中更宏觀、更深遠的期待。

  近年來,每一年的民意結果都指向了切實的民生問題。在每年人民網強國社區(qū)“E政廣場”時政、民生、經濟、科教、地方、綜合六大類的建議中,網友提出的時政類建議和民生類建議所占比例最大○13。同時,在“代表委員提案議案專區(qū)”中,以代表委員身份參與“網上兩會”所提出的建議集中在民生類。2011年、2012年、2013年,“社會保障”居第一位。五年中,有關社會保障的具體問題也受到社會的廣泛關注。值得關注的是,2013年針對官員政績考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85%的網民選擇了“民生改善”○14。

  從當前網絡民主在中國的發(fā)展狀況看,一些理論上的難題需要解決,一些技術性的程序設計問題需要進一步完善。例如,網絡政治參與中的“灰色地帶”應當置于怎樣的位置?大多數的網民更加關注公共領域,一旦涉及專業(yè)領域的問題應該由誰“表達”?而這些專業(yè)領域的表達如何形成一種力量?這些不僅是“網上兩會”面臨的難題,也是兩會一直以來面對的難題。

  四、結 語

  網民通過網絡討論公共事務,在爭取、維護和實現民主權利過程中形成公眾輿論和壓力來影響決策。從網絡民主的程序設計與有效性來看,網絡民主并不能構成一種新的民主模式,不能支撐起一個整體合理的民主模式。網絡是一種工具和手段,網絡民主實質上是對現代國家代議制民主的補充和完善。中國的網絡民主就是一種政治參與,是通過網絡渠道進行的一種民主形式,是人們在爭取、維護、實現民主權利過程中采取的手段和運用的渠道。“網上兩會”正是中國民主發(fā)展的產物,它的普及就是運用了網絡在推動表達自由中的作用。

  從網絡政治參與的層面看,政府應積極把這種民主力量納入政治體制內的民主模式中,使得網絡政治參與和現有的政治制度建立起理論上的銜接和制度上的有效性運行模式。至于“網上兩會”如何從程序上、機制上發(fā)展創(chuàng)新,是下一步需要討論的問題。

  注釋:

 ?、龠@是最常引用的馬克?波斯特在《網絡民主――因特網和公共領域》一書中對網絡民主的定義。

 ?、谟腥丝偨Y了西方代議制民主中的問題。比如,代議民主過多依賴于選舉過程的民主性,而缺乏其他民主性機制;代議民主中決定權力與民眾分離;傳統(tǒng)大眾媒介過度市場化和自由化,而異化為民主危機。參見郭小安:《網絡民主――媒介與民主關系的新形式》,《四川行政學院學報》2009年第1期。

 ?、鄄捎么擞^點的論文主要有:陳剩勇、杜潔:《互聯(lián)網公共論壇:政治參與和協(xié)商民主的興起》,《浙江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5年第3期;劉小冰、邱萍:《網絡民主中的政府治理及其法律調控》,《南京社會科學》2006年第1期。

 ?、芫W絡民主在中國網站的實踐主要包括:1.兩會問;2.代表委員開博客;3.代表委員官員在線訪談;4.官員與網民在線聊天;5.官員與網民見面會;6.官員通過網絡問計、拜年;7.官員述職網絡視頻直播;8.政府重大項目、政策、法規(guī)出臺通過網絡公示,聽取社會意見;9.重大公共事件,網民強勢參與,表達訴求,形成網絡輿論。參見任天陽:《論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可能性》,《南方傳媒研究》,南方日報出版社2008年版,第104105頁。

  ⑤此為美國學者拉維在《網絡民主――網絡的權利》一書中的觀點。轉引自郭小安:《網絡民主在中國的功能及限度》,《中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年第5期。

 ?、薷鶕?002年兩會的網絡調查結果,“老百姓十大關注”包括:1.加強廉政建設,深入開展反腐敗斗爭;2.加入世貿組織對我國政治、經濟和人民生活的影響;3.增加農民收入,減輕農民負擔;4.推進依法行政和保障司法公正;5.積極擴大就業(yè)渠道,建立健全社會保障制度;6.加強社會治安綜合治理,維護社會穩(wěn)定;7.推進農村及城鎮(zhèn)醫(yī)療體制改革;8.保障國民經濟持續(xù)、快速、健康發(fā)展;9.強化安全生產,防止重大特大事故發(fā)生;10.加強生態(tài)建設和環(huán)境保護,實現可持續(xù)發(fā)展。

 ?、咴斠姟秲蓵豪习傩帐箨P注》,載于《人民日報》(海外版),20020304。

 ?、?009年兩會網絡調查分類的20項包括:(1)醫(yī)療改革;(2)安全生產;(3)災后重建;(4)社會保險;(5)文化創(chuàng)新;(6)食品、藥品安全;(7)教育公平;(8)就業(yè)問題;(9)股市穩(wěn)定;(10)應對金融危機;(11)環(huán)保問題;(12)住房問題;(13)三農問題;(14)地方政府機構改革;(15)社會穩(wěn)定;(16)司法公正;(17)反腐倡廉;(18)收入分配;(19)城鄉(xiāng)統(tǒng)籌;(20)依法行政。

 ?、嵊芯W絡編輯對網民的建議進行分類、編號,并聯(lián)系、溝通這三大板塊。當年“E兩會”提案3564件,版主提交59件,代表委員回復20件。

 ?、鈪⒁娙嗣窬W強國論壇:《E政廣場134篇網友建議入選全國政協(xié)提案線索》

  ○11以2009年為例,政協(xié)提案中超過50%是關于經濟發(fā)展的內容,其中關于應對國際金融危機、調整經濟結構的提案將近2000件。除此之外,便是各地基于自身經濟發(fā)展的財政、政策訴求。而500多份人大的議案,則多是相關法律法規(guī)的修訂,諸如郵政法、統(tǒng)計法、國家賠償法等,專業(yè)性相當強,且多局限于立法、修法層面,與當下公眾關心的熱點問題無涉。委員代表們最終提案與議案的指向與民意調查的熱點問題有著相當大的差異。參見田磊:《“兩會”之上,何處安放民意?》,《南風窗》2010年第6期。

  ○122013年“法治中國”的分調查問題包括:1.您認為實現依法治國的最大阻礙是?2.您認為為什么會有部分官員試圖凌駕于法律之上?3.您怎樣看待群眾維權意識高漲的現象?4.您怎樣看待輿論涉及司法公正的報道?

  ○13截止2012年3月29日,人民網強國社區(qū)“E政廣場”六大類的建議中,時政(11876條)、民生(3987條)、經濟(1567條)、科教(1441條)、綜合(1276條)。

  ○14針對目前官員政績考核中存在的主要問題,53%的網民認為“缺少公眾及媒體的監(jiān)督參與”,認為“缺乏有效的問責機制”的占23%;在最關注的政績考核指標中,85%選擇了“民生改善”。參見“兩會調查”系列報道之九:《85%網民最關注政績考核中‘民生改善’選項》

網絡民主視角下的政治參與研究相關文章

1.淺談俞可平與中國民主的研究

2.試論從微博問政談公民政治參與的路徑創(chuàng)新

3.公民網絡言論自由與國家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公民參與論文

4.高校愛國主義網絡教育論文

5.高一必修一政治復習知識

6.試論現階段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風險研究

7.探究現階段中國民主化進程中的社會風險

8.網絡環(huán)境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論文

5297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