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困生心理輔導論文(2)
學困生心理輔導論文篇二
《初中學困生心理探索》
[摘要] 經過調查研究,課題組發(fā)現,我校初中學困生的心理現狀比我們想象的要錯綜復雜,“執(zhí)拗任性”“妄自尊大”“得過且過”“怨天尤人”“破罐破摔”“自卑驚恐”“毫不在乎”“無言抗拒”等不良心態(tài),在每個學困生身上都交叉存在。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消極心理;2.從眾心理;3.逆反心理;4.焦慮心理;5.孤獨心理;6.自卑心理;7.麻木心理;8.早戀心理。在實踐經驗和基礎上,我們總結出了“學困生8‘點’轉換法”。
[關鍵詞] 學困生 心理 探索
目前,“活得真累”“活的郁悶”成為了中學生的口頭語,這說明心理問題已成為學校教育迫在眉睫的問題,而由于自身或外界的原因所引起的學習困難學生,他們的心理壓力更為嚴重。探究這部分學生的心理,制定教育措施,無論對學生本身成長,還是對一個家庭的幸福,甚至對社會穩(wěn)定都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一、學困生的心理現狀
仔細觀察學困生的表現,大致可以劃分為以下幾種類型:
1.消極心理
部分學生文化課基礎差,成績不好,沒有得到師長的關注和幫助,導致對自己失望;有的學習成績雖差,但勞動、紀律、體育等方面表現較好,卻缺乏必要的表揚和贊賞,導致成績落后。
2.從眾心理
學困生都有不同程度的此類心理。由于初中科目多,作業(yè)多,于是部分學生開始抄襲作業(yè),而老師卻沒有發(fā)現。久而久之,產生依賴性,而不懂的知識越積越多,造成學習成績落后。
3.逆反心理
進入青春期的學生主要變化是開始努力發(fā)現自我。他們千方百計提高自己在班中的地位,注意自己在同學面前的形象,故意牢騷滿腹,對集體不滿,對老師反感,沒有是非榮辱觀念,導致思想滯后。
4.焦慮心理
部分學生基礎差,學習成績老上不去害怕作業(yè),畏懼考試,不斷自責;常擔心老師批評,見了老師躲躲閃閃,又怕老師向家長告狀,存在不同程度的焦慮傾向。
5.孤獨心理
部分學生由于父母終日吵鬧離異,缺乏家庭的溫暖關愛,固而無心學業(yè),成績明顯下降;加之學校老師的疏忽,學生的不到應有的鼓勵和關心,更感到自己的孤獨和無依。久而久之,造成內向孤僻、冷漠、不合群。
6.自卑心理
部分學生知識基礎差,面對一下子增加的初中功課不知如何下手,影響考試成績。評選各類優(yōu)秀先進學生無人提名,很多教育活動、競賽選拔不到,固而覺得自己是個廢物,樣樣不如人,學習成績逐漸下降,落入學困生行列。
7.麻木心理
部分學生學習動力不足,對成績好壞并不關心,也并不因此而憂慮,落入學困生行列。
8.早戀心理
因為是獨生子女的緣故,沒有兄妹,同伴也少,從小就與成人交流,在語言表述上顯得成熟,把兄妹之情與愛情混淆了;從父母處目睹的曖昧,在同學朋友面前模仿。加上青春期是初中學生生理發(fā)育特別迅速的時期。而其心理發(fā)育則相對滯后,特別敏感,情緒起伏大,極易因再次階段出現心理問題而化為學困生。
二、學困生的心理內因
一是心理剝奪。由于缺乏父愛或母愛,沒有獲得愛撫、鼓勵,成長環(huán)境單調,嚴厲刻板的教育方式等都會給孩子的心靈留下陰影,這會導致他們的行為過早的不合群,甚至對其一生都會有極大的消極影響。
二是學習缺陷和恐怖經歷。學生絕大多數行為模式都是來自其學習和經歷,學習的屢屢失敗會使他們對學習產生恐懼感,進而厭惡學習,按照學校教育的標準,不愛學習的學生即可確定為學困生;痛苦的經歷也會使學生產生難以醫(yī)治的心理創(chuàng)傷,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事物的正確認知與評價,進而導致行為失范。
三是青春期發(fā)展失調。青春期是初中學生生理發(fā)育特別迅速的時期,而心理滯后,專家稱之為“十五歲現象”。
四是心理承受力差。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心理壓力是顯而易見的,作為個體的學生如果存在適應環(huán)境的困難,且心理壓力長期得不到緩解,那么對學生的危害是巨大的,其直接后果就是行為失范。
三、學困生的轉化措施
1.把握關愛點
教師坦誠無私的愛,不僅能使學生獲得心理上的滿足,而且能使師生關系融洽,收到“親其師、信其道”的效果。但,教師對學生的愛,不是無原則的,而是始終與嚴格要求相結合,要愛而不寵,褒揚有度,對學困生的缺點要嚴格地進行教育,不能一提到正面教育和熱愛學生,學困生身上的缺點就一眼閉之,這樣做反而是害了學生。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細微之處捕捉愛生之道,從管理中探索育人之徑。
2.尋求需求點
心理學告訴我們,人都有需求,這是人們心理上的共同特點。抓住了學困生的需求點也就抓住了走進心靈的關節(jié)點。為此,需要要用動態(tài)的眼光來了解學困生,判斷他們的發(fā)展動向,對于學困生的優(yōu)點和長處要及時給予肯定,幫助學困生樹立自信心和自尊心。
3.抓住閃光點
“一個教師的神圣天職,就是要別人對差生失去信心和希望的時候,仍能滿懷信心和希望,就是要善于發(fā)現學生自己都沒發(fā)現的才能,給予明確肯定、扶植,使之發(fā)揚光大。”教師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使他們感受到進步的喜悅,這是一種比什么都強大的激勵因素。一旦學生真正相信自己有學好功課可能的時候,就將會創(chuàng)造出幾乎連他自己都估計不到的成績來。
4.培養(yǎng)興趣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在教學中,教師要用良好的教學設計來激發(fā)學困生的學習興趣創(chuàng)造出一種利于激發(fā)學生內驅力的環(huán)境氛圍;要設計相宜的課堂練習,制定可行的目標,培養(yǎng)他們的成功感,使后進生在課堂上“有飯吃”“有事做”,有向跟高目標奮斗的希望;要鼓勵他們參加有意義的課外活動,進一步激發(fā)學習興趣,開發(fā)智力,培養(yǎng)能力,實現自我激勵。
5.適當偏愛點
教師對“學困生”不能和優(yōu)秀學生一視同仁,要有點“偏愛”:課前輔導他們掌握好與新課有關的知識,使“學困生”與其他同學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為掌握性知識,奠定良好的基礎;堂內多關照,用關懷的目光多看他們幾眼,對他們多提問,多板演,多鼓勵,巡視作業(yè)時多在他們身邊停留一會兒;教師在批改作業(yè)時要特別留心“學困生”的作業(yè)情況,發(fā)現問題,當面輔導,課余時間常與“學困生”談心,多做些調查,有的放矢的進行輔導。
6.找準滲透點
針對學生存在的問題,要開展心理咨詢和輔導活動,心理健康教育要全面滲透在整個教育教學過程中,與德育和學科教學相結合。尤其是通過學科教學滲透提高學生的行李品質,擴大心理教育的深度和廣度,是學生心理品質得到全面發(fā)展。
7.立足結合點
學校、家庭、社會相互結合,形成合力,才能取得最佳效果。在教育轉化“學困生“的過程中,最然學校占主導地位,但是單靠學校一方是很難取得良好的效果的。為此,在后進生轉化過程中,我們既要充分發(fā)揮學校主導作用,又要充分利用校外因素對他們的積極影響,尤其要十分重視家庭教育的作用,做好學困生家長的工作,取得家長的配合和幫助,達到共同教育的目的,只有真正為學困生營造一方和諧的“精神家園”,才能使他們摘掉學困生的帽子,成為一名品學兼優(yōu)的好學生。否則,就會出現“學校+家庭+社會=0”的現象,轉化工作將有可能功虧一簣。
8.克服困難點
“反復”“緩慢”是轉化學困生的難點。這是一項極其復雜艱巨的工作,不可能一蹴而就,更不可能一勞永逸。要耐心細致,循循善誘,實力“進步就是成功”的觀念,抓住關鍵,促進轉化,并善于反復,因勢利導,持之以恒,幫助學困生逐漸克服不良習慣,使學困生保持不斷前進的勢頭。
通過運用“學困生8‘點’轉化法”不斷嘗試,受到了良好轉化效果,實驗對象普遍表現出自信心增強、熱愛學校生活,行為習慣明顯轉變,自理能力明顯增強,學習成績都能在原有的基礎上取得進步,個性、特長得到了有效的發(fā)展。
學困生心理輔導論文相關文章:
學困生心理輔導論文(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