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職生人際交往心理論文(2)
中職生人際交往心理論文篇二
《中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探微》
摘要:隨著網絡技術的發(fā)展和普及,網絡人際交往成為中職學生人際交往的一種重要方式,這種交往直接影響中職學生的身心發(fā)展。本文從中職學生的特征和網絡人際交往的特殊性分析中職學生在網絡人際交往中存在的問題和形成的原因,并就中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提出了相應的教育引導策略。
關鍵詞:網絡;人際交往;中職學生;策略
一、引言
荀子說:“人,力不若牛,走不若馬,而牛馬為用,何也?曰:人能群,彼不能群也?!瘪R克思則說:“人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社會性是人的本質屬性之一,所以人際交往在人類活動中是不可或缺的。隨著社會的發(fā)展,網絡作為一種新的文化形態(tài),已經成為青少年學生日常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網絡作為一種新興媒介使人類的人際交往也發(fā)生了變革,產生了多種新型的人際交往形式,如電子郵件、網絡聊天室、電子公告板(BBS)、虛擬社區(qū)、QQ聊天、MSN聊天等等。這些新型的人際交往方式給人們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拓展了人們交流的時間和空間,“地球村”已經成為現(xiàn)實。然而由于網絡的匿名性、隱蔽性等特征又使網絡中的人際交往存在一種信任危機,尤其是對學生群體,若缺乏正確的引導,很容易導致出現(xiàn)許多不良的網絡人際交往。因此,在網絡技術發(fā)展和普及迅速的信息化時代,加強對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的教育引導是至關重要的。本文結合筆者就職于中等職業(yè)技術學校的工作實際探討中職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問題和教育引導策略。
二、中職學生的特點分析
職業(yè)教育是我國教育事業(yè)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肩負著培養(yǎng)高素質勞動者的任務。網絡時代既給職業(yè)教育提供了機遇,也提出了重大挑戰(zhàn)。如何使中職學生有效地利用網絡、駕御網絡,避免網絡帶來的負面影響,是當代中等職業(yè)教育必須面對的問題。中職學生正處于健全人格發(fā)展的關鍵時期,在教育過程中不僅僅培養(yǎng)他們的職業(yè)技能,還要從身心方面進行恰當?shù)慕逃鸵龑?,培養(yǎng)全面發(fā)展的高素質勞動人才。
中職學校的學生來源主要是初三分流生、中考落榜生、被重點高中排除在外而選擇職業(yè)學校的優(yōu)良生。初三分流生學習成績較差,而且不求上進。這種學生常常被看作異類,老師不喜歡,同學看不起,在家長心里屬于沒出息的孩子,所以這些孩子只能利用網絡傾訴心里的痛楚,天長日久,沉迷網絡,不能自拔,使學校教育陷入困境。中考落榜生長期帶有中考落榜的陰影,嚴重的自卑心理使他們不能面對現(xiàn)實,當他們發(fā)現(xiàn)網絡可以放松緊張、忘卻心中煩惱時,便毫不猶豫選擇網絡,從而一發(fā)不可收拾。被重點高中排除在外而選擇職業(yè)學校的優(yōu)良生同樣也受著中考陰影的煎熬。他們只能無奈地選擇中職學校,但面對現(xiàn)實不能及時調整好心態(tài),對學習缺乏信心,為了逃避這一切,也把網絡作為其首選工具。由此可見中職學生對網絡的依賴性更強一些,更樂于投入網絡中虛擬的人際交往,容易沉迷于網絡、不能正確處理網絡中的人際關系、輕信他人、無視現(xiàn)實倫理道德和法律法規(guī)等的束縛。
三、網絡人際交往特征分析
1、范圍廣
網絡普及擴展了人們的交往范圍。傳統(tǒng)的人際交往在校園局限于同學間、師生間、親友間等,交往對象上也都是一些比較熟悉的人。當網絡普及以后,學生可以通過聊天室、電子郵件等任意與不同地域、不同職業(yè)、不同性別、不同年齡的人進行交流,使得地球成為一個真正意義上的“地球村”,網絡交往的時空拓展是傳統(tǒng)交往所不能比擬的。
2、自由性和匿名性
網絡交往多是采用文本和一些表情符號進行交流,交往雙方可以無條件的更改自己的性別、身份、年齡、職業(yè)等基本特征,網絡交往對象的隱匿性使人們在交往中會出現(xiàn)一種隨意性。網絡交流不同于人與人之間面對面的交流、電話交流或其它媒介交流?!霸诰W絡上,沒有人知道你是只狗”,這句在互聯(lián)網上廣為流傳的名言淋漓盡致地刻畫了網絡交際的隱蔽性和匿名性。網絡交際的虛擬性使人可以沒有國界、地域等具體的地理位置限制,可以忘卻身份、儀容等現(xiàn)實的客觀條件,人與人的交往可以自由開始和終止。網絡交往的匿名性既給了學生自由交流的空間,又使得交往雙方難以建立相互信任的關系,使得絕大部分學生在網絡交往中僅是排遣寂寞,而不會付出真實情感,甚至將這種不良習慣延伸至現(xiàn)實生活的人際交往中,網絡中的人際交往關系是較脆弱的。
3、便捷性和共享性
網絡人際交往方式多種多樣,方便快捷,最突出的就是可以實現(xiàn)跨地域的實時通信。隨時、隨地,任何人只要有互聯(lián)網絡就可以實現(xiàn)即時的人際交往。網絡的便捷性使網絡人際交往成為了當今中職學生交友的一種新的形態(tài)和途徑。全球媒介信息網絡將使我們居住在一個地球村,昔日遙不可及的天涯海角剎那間即可到達。網絡實現(xiàn)了信息的跨地域、無疆界和全球性的傳輸,信息共享不再是奢求。網絡的便捷性使網絡人際交往比現(xiàn)實人際交往范圍更廣、共享信息更多。
四、中職學生的網絡人際交往問題及教育引導策略
1、侵犯隱私問題:學會尊重他人及自我保護
網絡人際交往的隱匿性使得中職學生侵犯他人隱私的問題越來越突出。網絡隱私權主要指公民在網上享有的私人生活安寧與私人信息依法受到保護,個人信息資料不被他人非法侵犯、知悉、搜集、復制、公開和利用的一種人格權;也指禁止在網上泄露某些與個人有關的敏感信息,包括事實、圖像以及毀損的意見等。中職學生正處于青少年階段,好奇心極強但卻缺乏自律能力,有意無意地極易侵犯別人的隱私,如隨意發(fā)布他人的個人信息、隨意復制存儲他人照片、散布他人信息、侵入他人系統(tǒng)盜取信息等。
針對中職學生在網絡交往中侵犯他人隱私的問題,要加強中職學生交往道德的教育與引導,學會尊重他人隱私,同時提高自我保護意識。首先,將日常思想道德教育貫穿到網絡人際交往中去,并要求學生以此來規(guī)范網絡人際交往。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在網絡人際交往中應注重自己的個人形象,尊重他人隱私,履行道德規(guī)范,做到不盜取和散布他人的個人信息等。其次,引導學生自我保護,提高自我防范意識。中職學生均是未成年人,社會閱歷較淺,分析能力和判斷能力較弱,容易成為網絡人際交往中的受害者。因此,除了教導勿侵犯他人隱私外,還要引導中職學生維護自身利益,保護自我隱私,增強自我安全和防范意識,學會自我防范,自我救治,自我生存,要提醒學生在網絡人際交往過程中,不要輕易泄漏個人信息,如地址、學校、家庭電話,更不能單獨與網友見面。
2、缺失誠信,出現(xiàn)信任危機問題:加強誠信教育
隨著網絡的逐漸普及,網絡中人們的言談舉止都被轉換成二進制的語言,以數(shù)字化、字符方式在屏幕上傳播,人與人之間的依賴關系被人對網絡的依賴關系所取代。由符號構成的虛擬社會造成虛擬與現(xiàn)實的混淆、錯位,使人喪失基本的事實判斷和道德判斷的能力,甚至
對現(xiàn)實的一切無動于衷,他們的正義感、道德感、責任感為符號所麻木?;钴S在網絡人際交往中的中職學生,出于對自我的保護或者是一種玩樂的心態(tài)交友,常常采用與現(xiàn)實身份不同的形象,虛構一個與現(xiàn)實中的“我”相去甚遠的網絡中的“我”,因而交往雙方的身份就有了許多的不確定性,多數(shù)情況下不知道自己交往的對象在現(xiàn)實中是個怎樣的人,致使網絡人際交往的信任感和責任感下降,最終引發(fā)誠信的缺失和信任危機。
網絡人際交往匿名性使網絡交往中多以虛假信息來保護自己,因為匿名缺乏相應的監(jiān)督機制,現(xiàn)實社會的很多規(guī)則在網絡空間失靈。因此在對中職學生的教育和引導過程中,要加強中職學生的誠信教育。首先,將誠信教育貫穿于日常教育中,如考試誠信教育、作業(yè)誠信教育等,同學之間、師生之間的交往過程中要誠實守信,互相尊重,教師在教育過程中要起先鋒模范作用。其次,明確網絡交往中的誠信與現(xiàn)實中的誠信同等重要,在網絡交往中也要自律。在互聯(lián)網這個虛擬世界里信口雌黃的現(xiàn)象司空見慣,多數(shù)人在網上都經歷過撒謊或偽裝自己,然而實際上人是很難把網絡中的“我”和現(xiàn)實中的“我”相分離的,網絡中的“我”的不良言行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現(xiàn)實中“我”的價值觀、倫理觀。網上交往的不信任感勢必會影響到在現(xiàn)實生活中與他人相處時的心理,造成對他人的不信任,使社會的誠信美德大受損害,從而將引發(fā)信任危機,這對正值人格發(fā)展關鍵期的中職學生的成長極為不利。網絡交往和現(xiàn)實交往是相互影響相互促進的,在網絡交往中也要加強誠信教育,教導學生自律自愛,形成誠信交往的良好品質。
3、沉迷于網絡:加深學生對自我價值的認識
通過前面對中職學生的來源分析可以知道中職學生在現(xiàn)實中得不到更多的鮮花和掌聲,于是網絡成了他們逃避現(xiàn)實和放縱自我的空間。他們在網絡世界里瀏覽網頁、采摘信息,他們在虛擬空間中聊天覓友、傾吐心聲。網絡幫助他們驅走心靈的孤寂,找回自信,只有在虛擬世界中才能結識大量的好友。久而久之,將網絡視為精神的寄托,感情的依附,造成人格的扭曲,逃避現(xiàn)實,極易形成極端的人際關系,最終沉迷于網絡不可自拔,對身心造成極大的危害。
中職學生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形成階段,稍有不慎對其未來發(fā)展不利。近年來中學生沉迷網絡導致不良后果的事件頻繁出現(xiàn),因此教導中職學生這一特殊群體慎用網絡是中職教育重要的一課。首先,從中職學生的生源分析中職學生普遍學習成績低,學習興致不高,不夠自信,對自我價值認識不深。在教導中多向學生展示中職教育在國家和社會上的重要地位,以及中職學生未來的發(fā)展之路,讓學生充分認識自身現(xiàn)實價值,從而減弱其在網絡上尋求慰藉的心向。其次,加強家校聯(lián)系,聯(lián)合促進學生發(fā)展。學生之所以對網絡人際交往產生依賴;是因為他在現(xiàn)實人際交往中受挫或是感覺生活空虛,缺乏有效的溝通。為此,教師和家長應該留心學生的思想行為的變化,找準原因,對癥下藥,想法幫助學生更好地發(fā)展現(xiàn)實人際交往。同時,老師、家長可以向學生公開自己的E-mail地址和QQ號,在網上與學生交友、談心,進行教育和引導,這種方式更能了解學生真實的內心世界,使彼此的溝通更有效,從而達到教育目的。
參考文獻:
[1] 盛愛存.中等職業(yè)學校學生網絡素養(yǎng)教育研究[D].山東:2008.10
[2] 張吉應.大學生網絡人際交往的教育及引導[J]. 中共四川省委省級機關黨校學報,2006.4
[3] 杜敏.網絡人際關系探微[D].陜西師范大學.2002.5
[4] 薛薇.網絡對職高生人際交往的影響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07.3
[5] 朱京.青少年網絡人際交往中信任問題研究[D].華中農業(yè)大學.2004.5
[6] __紅,姜靖,齊超. 關于網絡人際交往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4)
中職生人際交往心理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