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
歷史是一門有益、有趣的學科,初一學生要怎樣學好它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網(wǎng)絡整理的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以供大家學習。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一)
一、要學會使用好課本
初中的歷史比較簡單,但要想學好卻也不容易。目前使用的歷史新教材,課本知識容量不大。首先要了解課本的基本結構。一般說歷史課本的每一課通常分為幾部分內(nèi)容,大字部分是該課的主要內(nèi)容,要求掌握的基本知識點都在這一部分,因此同學們應該對該部分進行精讀,著重掌握這一部分的內(nèi)容,要學會分析這一部分哪些是重點,那些不是重點,哪些內(nèi)容是要求一定要記住的,哪些內(nèi)容屬于了解就行的,只有把握了重點,才能在學習中做到有的放矢,對知識的掌握才能更加牢固。此外,課本有些內(nèi)容是用小字印刷的,這部分內(nèi)容不是課本的主要內(nèi)容,編排的目的是為了增大同學們的知識面,不一定要記的,但是同學們可以閱讀,最好結合課本的大字部分來看。有時候我們要理解教材的內(nèi)容,就要借助這些小字部分。還有一部分內(nèi)容,它們不屬于閱讀的范圍,但他們卻有助你知識的提高和思維的拓展,這部分就是課本中涉及到的練習題。比如,七年級第一課就有“請你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如何渡過”這道題具有很強的應用性,不僅要運用歷史知識,還要發(fā)揮自己的想象力,把知識用到日常生活中去。做這類的題目一方面可以鞏固自己的知識,還可以開拓自己的思維。因此,對于課本知識,我們大家要學會分類學習。
二、要學會“閱讀”
要學好歷史,就要學會快速閱讀教材,才能取得課堂的主動權。做到這一點,同學們就能學得輕松自如,并逐漸掌握閱讀技巧。上課時,老師帶領大家讀書學習,通常老師已經(jīng)有層次性、針對性地設計了問題來啟發(fā)我們大家什么內(nèi)容須詳讀精思,什么內(nèi)容要略看了解,什么問題要邊讀邊想,什么問題要讀后再想。因此同學們要跟著老師給你啟示,尋找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前因后果等,同時大家也要養(yǎng)成圈點批注,做簡要讀書筆記等良好的閱讀習慣。比如,課文中絕大部分針對歷史名詞、概念、人物等所作的小字或資料補充,部分不帶星號的引言或插圖等,只要快速掃描略看即可,而諸如歷史事件的起因、進程、影響,重要的歷史概念、歷史人物,重要的歷史資料、歷史插圖等重難點知識,就要求大家詳細閱讀、認真思考。這樣天長日久的訓練,同學們不僅會合理利用、科學分配課堂時間,還能養(yǎng)成快速讀、會讀書的良好讀書習慣,為日后自學能力的形成打下堅實的基礎。
三、要養(yǎng)成獨立思考的習慣,做到“善思”和“樂思”
《論語》里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就是要我們在學習中做到學思結合。愛思考、會思考是獲取知識的源泉,同學們要在課堂上利用老師給的思考的機會,培養(yǎng)多種思維能力。
層次一。要會在課堂上精心設計問題,逐層深入,學會順著歷史線索尋找事情的前因后果,以此訓練嚴密的邏輯思維能力。如:在學“美國的冷戰(zhàn)決策”時,可以將其設計成如下幾個問題:(1) 什么是美國的“冷戰(zhàn)”政策? (2)美國為什么要實行“冷戰(zhàn)”政策? 為什么能夠實行“冷戰(zhàn)”政策? (3)“冷戰(zhàn)”政策的實質是什么? 對世界格局產(chǎn)生了哪些影響? 通過環(huán)環(huán)相扣的設問,層層深入的剖析,從中得到的不僅僅是知識的徹悟,更是思維的啟迪。長期如此的訓練,同學們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層次二。要鼓勵自己標新立異,提出自己獨到的見解,以此訓練我們的求異思維和創(chuàng)新意識。
創(chuàng)新是社會發(fā)展的靈魂,外國的教育家曾提出:“只要學生能提問題,就有利于形成學生對學習的內(nèi)部誘因。”因為發(fā)問是一個人從已知伸向未知的心理觸角,是創(chuàng)新意識的體現(xiàn)。老師在教學中會鼓勵大家質疑,要求大家從不同角度去思考、評價、定位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學生從中可形成良好的思維習慣。比如在討論美國南北戰(zhàn)爭時有同學就提出“如果當時有其他的辦法能緩解當時美國的狀況,林肯會怎么做?那么美國的今天又會是什么樣子?”
實踐證明,勤學善思,對歷史概念、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知識的系統(tǒng)、歸納、判斷、評價、分析、總結的能力會逐漸增強。學會思維就等于找到了獲取知識的金鑰匙,自學能力也會增強。
四、學會掌握鞏固知識的技巧—“巧學”
1、 及時鞏固訓練。學完新課后的集中練習是能鞏固強化記憶,提高分析能力。孔子說“溫故而知新”,所以學完的知識要及時復習,根據(jù)記憶的規(guī)律,以往總是先快后慢,及時復習鞏固,有利于知識的掌握。
2、 總體復習。歷史學科是一張規(guī)律性強,線索脈絡清晰的知識網(wǎng),把握住歷史知識的縱橫聯(lián)系,抓住關鍵以點帶面,歷史課的學習及總復習便會化難為易。
學好初一歷史的方法(二)
歷史是一門有益、有趣的學科。如果說,詩歌能使人巧慧,數(shù)學能使人精細,那么,歷史就能使人明智。因為人們能從古今中外的歷史中看到各種經(jīng)驗教訓,能從比較和分析中,更好地理解現(xiàn)在,創(chuàng)造未來。那么怎樣才能學好歷史呢?
第一,要培養(yǎng)學習興趣。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我們要樹立學好歷史的信心,意識到學好歷史的重要性,要把學好歷史并考好歷史當作一個目標,并在此目標的強力驅動下,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努力,逐漸培養(yǎng)出對歷史學科的學習興趣。一旦對學習歷史發(fā)生了興趣,你很快就會享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俗話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
第二,要掌握學習方法。
1、歌謠記憶法。針對歷史知識瑣碎的特點,我們可以編些歌謠把它們連綴起來。比如,我國古代朝代很多,不便記憶,有人就編了個口訣:唐堯虞舜夏商周,春秋戰(zhàn)國亂悠悠。秦漢三國又統(tǒng)一,南北朝來是對頭。隋唐五代又十國,宋元明清帝王休。
2、諧音記憶法:如1898年戊戌變法的時間,可記成要發(fā)就發(fā)。
3、聯(lián)想記憶法:如公元前119年張騫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時間,可聯(lián)想119火警。
4、符號記憶法:建立一套符合自己認知的符號,如:在知識點上劃橫線,在重點知識下劃波浪線或雙曲線,在重點詞語或概念處加星號,在斷出的層次上標出1、2、3等,或將課文內(nèi)容加以提煉,用幾個字或一句話加以概括,標在旁邊,加強記憶。
5、對比記憶法:在記憶相關類似的事物時,可將事物進行對比,找出異同,這樣記憶起來比較方便。比如講北京人和山頂洞人時,可從時間、地域、體質特征、征服自然能力、審美觀念等幾個方面進行對比記憶。
6、知識串聯(lián)法:一個一個歷史事件可構成歷史發(fā)展的基本線索,所以運用知識串聯(lián)法,將這些相關歷史知識串聯(lián)起來,好像用線串珠子一樣。如初一歷史講的是中國古代史,就可以用時間發(fā)展為線索,將每個時期每個朝代串聯(lián)起來,形成中國古代史大事年表。如初一上冊知識串聯(lián):原始社會(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居民、半坡居民、黃帝、堯舜禹)→奴隸社會(夏、商、西周、春秋)→封建社會(戰(zhàn)國、秦、西漢、東漢、三國兩晉南北朝……)通過朝代串聯(lián)法,將整個初一上冊所學到的中國古代史分三種社會形態(tài)串聯(lián)起來,線索簡潔,方便識記。這一方法的特點是能化繁為簡,可以一目了然地反映歷史的演變。
7、復習記憶法:心理學家的研究表明,一個智力水平一般的學生,對閱讀過的知識,一小時后還能記住40%左右,一天后還能記住30%左右,一個月后還能記住20%左右,根據(jù)人類忘記的遺忘規(guī)律,我們在學習歷史時,復習顯得十分重要,一般來說,對歷史知識的復習,力爭當天晚上復習一遍,在頭腦中回憶一遍當天學的內(nèi)容,周末再把一周學習的內(nèi)容過一遍,月末再把一個月學的內(nèi)容歸納整理一遍,加深記憶.期中和期末復習時,把學過的內(nèi)容系統(tǒng)整理一下,分類記憶。